WFU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看診前該做哪些準備?讓醫師更精準掌握你的疼痛





先說結論


日常生活功能受限之處 (做什麼動作會痛?)
什麼時候會更痛?
什麼姿勢會比較舒服?
半夜會痛醒嗎?
疼痛可能來自多重因子,早期治療打破惡性循環


何時痛?什麼動作會痛?


少數患者就診時,喜歡這麼主訴:「我全身都痛。」

然後要醫師去猜你是什麼疾病?

其實絕大多數的疼痛都有加重因子與緩解因子,說的白話一點:有可能是某個動作特別痛,譬如足底筋膜炎的特色是:一踩地就腳底痛;頸椎小面關節疼痛特色是仰頭旋轉會痛,有些人會覺得怎樣都找不到一顆適合自己的枕頭。

正確敘述加重因子,對醫師的診斷非常有幫助!


疼痛的時間


此外,還有疼痛的時間。是晚上睡到一半更痛痛醒?還是早上會緊繃不舒服?是下午會頭痛?還是睡前會頭痛?

譬如:腕隧道症候群的特色是:清晨更容易麻醒,騎機車催油門一段時間會更麻。

有些患者會說:「我就沒有任何動作會更痛啊!」


疼痛量表


來蕙林診所的初診患者,我們都會做一個疼痛評估量表,希望能夠更完整的了解你的疼痛,對症下藥。但有非常少數人覺得這樣太浪費時間,不願意配合。

台灣人太習慣於健保的看診方式,三分鐘一個病人,期待被排各種高貴檢查,但一直沒辦法解決問題。

蕙林診所採預約方式經營,目的是要保留給每位患者適當的時間檢查、治療。完整的疼痛評估,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早已是標準的作業流程之一。

我們之所以用心,為的是幫助您更精準地處理疼痛問題!請各位病友務必配合!


疼痛型態


很多人的疼痛會伴隨著「麻」、「緊」、「痛」、「酸」來表現。

口語裡的「麻」其實不太精確,可能代表著「麻木 (numberness)」或「電擊感 」、「針刺感」,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病理機轉與需治療的方向。

遇到主訴麻的病人,我常常會希望能夠清楚表達並定義,希望能更正確掌握問題根源。

而這些疼痛型態,在本院的疼痛量表中都有詳細評估。


日常功能受限


有些人會說:「我整天都痛,沒有哪個動作會更痛。」

或者有長輩痛到走路一跛一跛被小孩帶來就診,還是堅持:「我都不痛!就是沒力氣而已!」(然後瘋狂吃各式各樣「通血路」的東西,深怕自己是中風)。

其實這些患者也沒騙我們,他的確沒有哪個動作會更痛,那麼我就會改問:「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哪個動作最近比較沒辦法做到的?」

「喔!我最近沒辦法穿套頭的衣服,都要改穿扣扣子的衣服。」或者「我最近都站著用電腦,人家說站著用電腦工作比較健康。」「我最近下樓梯都倒著走,隔壁鄰居教我這樣做的。」

每個人都有調整生活作息來適應病症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使用「代償」的肌群或動作來避免患部的疼痛,有些是意識下的行為,有些是身體自然的適應能力,但這些代償的作用下,這些肌群、筋膜開始過度使用,超出了原先的設計功能,因而成為了受害者,出現了退化勞損的狀況。


那些全身都痛的人怎麼辦?


無論怎麼追問,還是說:「我全身都痛,整天都痛。」

這樣的情況下,醫師連幫你檢查都不知道從何著手?如果一診看個一百多號的醫師往往就直接安排照張X光了事,或開立止痛藥給你吃。

大家排很久的隊,務必把握看診當下,把您的疼痛清楚明白描述清楚,畢竟醫師不是神,我們也是得依賴臨床經驗跟科學儀器,才有辦法正確診斷,妥適治療。


疼痛可能是多重因子導致


大多數的患者在看醫生的當下,期待的都是醫生能把他身體所有的病症疼痛歸因到「單一因子」,譬如有些人很相信:「你這個就是胃氣不夠,要補氣!」然後瘋狂地避免某些食物,又偏執的狂補充某些營養。

每個手麻手痛的人,如果合併了頸肩痠痛,只要被照了一張片子,告訴他:「這是頸椎骨刺引起的。」他就可以安心地接受復健或手術治療。可是,那些復健沒改善,手術沒進步的患者該怎麼辦呢?難道只能繼續吃止痛藥,想著所有的問題不是都開刀解決了嗎?醫生說我的釘子沒歪掉,手術很成功啊!

現代人3C產品使用越來越頻繁,長期低頭頸椎壓力過大下,頸椎小關節、神經、椎間盤退化提早出現的狀況非常普遍。但其實還有袖口肌群滑囊炎、肌腱退化、破損問題,還有關節炎、周邊神經纏套等等的疾患。這些並不是互斥的狀況,臨床上更常見到的是:患者表現的疼痛其實是合併了多種病症而來,這樣的治療必須要精準有計畫,並根據治療的成效逐步排除問題,才能達到更好的成效。


頸椎退化為例


以頸椎神經為例,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其實並不是每個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都會痛到非開刀不可。我們的神經從頸椎發出以後,會形成臂神經叢,再沿著上臂、前臂慢慢分支,像棵大樹一般,讓各個神經分別支配他的責任區域。

臨床上我們可以發現,如果神經路徑上有一個位置輕微壓迫纏套,患者可能有一點點不舒服,但有兩個以上的位置出現纏套現象,患者的症狀就會急遽惡化。遇到這樣的患者,我們的治療策略是:由外而內,由周邊向中樞,逐步治療,逐漸改善。


配合治療計畫


少數患者來治療一次覺得疼痛降到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就不繼續治療了。

這樣的狀況我覺得真的很可惜,因為疼痛的「病因」還沒有被完整解決。任何治療都沒辦法一蹴可幾,何況多年來嚴重退化所產生的慢性疼痛?!

所以,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千萬別當止痛藥,痛到受不了才來求救,舒緩一些又不繼續治療計畫,讓潛藏的問題繼續擴大。

此外,治療後的保養與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最重要的是:病人與醫師其實應該互相配合共同對抗疼痛,而不是自己不保養,天天划手機,躺在床上看電視,然後抱怨為什麼手麻常常會復發?


去哪看疼痛?


蕙林診所・疼痛交給我

院長:邱柏鈞醫師  疼痛專科醫師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立大路90號 (近捷運紅線R15生態園區站)
電話:07-3450777

本院為自費診所,為節省您寶貴的時間,請先來電預約




按【讚】追蹤蕙林診所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