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來談一下腰椎小面關節的影像檢查





腰椎小面關節疼痛,是下背部疼痛的四大常見原因之一。根據統計約佔整體下背痛的兩成之多,那麼為什麼大家很少聽過「腰椎小面關節疼痛」這樣的病名呢?

因為腰椎小面關節的診斷在超高解析度超音波被發明之前,其實很難做明確的診斷。

先來說說常見的影像診斷工具:


脊椎X光





脊椎X光因為照射角度與小關節的關節面呈現不固定的夾角,所以在X光上面的呈現會不太清楚,無法用以診斷小面關節疾患。只有當患者的腰椎小面關節退化嚴重導致變形時,才會看到「骨刺」的存在,或是小面關節功能已經完全失去,加上脊椎椎骨間維持穩定的韌帶系統嚴重退化,導致脊椎滑脫,才能在X光上看到「腰椎滑脫」這樣的問題。



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可以精確的看到小面關節的變形,若是風濕性自體免疫疾病攻擊導致的關節破壞也可以在電腦斷層掃描上發現異狀。但以常見的腰椎手術來說,並沒有單獨針對小面關節病變的手術方式,加上「椎間盤突出」在整體的下背痛病因裡面還是主要的問題點,當醫院有核磁共振掃描可以精確檢查軟組織椎間盤後,現在主流的檢查方式是安排核磁共振掃描。



核磁共振掃描





核磁共振掃描是非常好也非常昂貴的檢查工具,大多在大型醫學中心或以脊椎手術為主的專科醫院才有配備。核磁共振MRI 對於脊椎椎間盤包含椎間盤髓核 (nucleus pulpous) 以及纖維環 (annulus fibrosis)都可以清楚檢查是診治下背痛病患非常重要的神兵利器!

所以蕙林診所會請患者至檢查醫院申請核磁共振掃描光碟檔案或是轉診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掃描的原因在此。

然而,核磁共振掃描對於小面關節的診斷較有限,有些人脊椎變形很厲害,小面關節不在一個平面上切面會稍有失真,一般來說也很少針對小面關節多切一次MRI切面,檢查時間太長病人會躺不住。

如上圖,這個患者右邊的小面關節有問題和左邊相比可看到關節退化的現象,但MRI還有另一個限制,就是很難即時地導引穿刺針進行治療。



高解析度超音波





專長於導引治療腰椎骨盆疼痛的醫師,現在最喜歡使用的就是用數位X光攝影來定位導引穿刺針進行治療獲是利用高解析度超音波進行檢查治療。

治療上,數位X光的好處是可以深入到一些超音波容易被遮擋的區域,如果要對dorsal root ganglion或是其他深部的組織進行高頻熱凝治療,需要使用數位X光導引比較好。對於軟阻織的損傷部分則是使用超音波較清晰治療上也定位清楚,也可以在門診立即檢查治療。

個人經驗是:高解析度超音波頗有它不可取代之處!對於一些早期的關節囊損傷或是韌帶傷害,當X光或CT, MRI還沒辦法看到嚴重變形侵蝕前,超音波往往可以在早期發現,並且直接定位進行精準的治療。

如上圖,左側的超音波影像是正常的,右側的超音波影像是腰椎第四五節、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小面關節異常,且超音波檢查還沒有輻射線暴露的問題,是個人非常喜歡的診斷工具之一。

當然,在檢查與治療上我們不只會使用如上圖的標準影像,還會有各種不同的切面可以詳細檢查關節囊、韌帶、核心肌肉、神經等等的細部組織,就不方便在網路上公開了。




去哪看疼痛?


蕙林診所・疼痛交給我

院長:邱柏鈞醫師  疼痛專科醫師 (台灣疼痛醫學會核可疼痛專科醫師 第00590號)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立大路90號 (近捷運紅線R15生態園區站)
電話:07-3450777

本院為自費診所,為節省您寶貴的時間,請先來電預約





按【讚】追蹤蕙林診所臉書專頁: